1952年,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華西大學、川南工專、重華學院、西南農(nóng)學院、樂山技專、川北大學、西南工專、西昌技專等十所高校的化工系科組建成立“四川化學工業(yè)學院”。
1954年,全院共設立17個教研組,化工教研組的組長為張洪沅先生,塑料工學教研組長為徐僖先生,無機物工學教研組長為曾宏先生,皮革毛皮及鞣皮劑工學教研組長為張銓先生。
1953年到1955年暑假,四川beat365共畢業(yè)三屆學生696人。這其中不乏祖國建設的精英骨干。
1954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四川beat365于1955年遷至成都與成都工學院合并。糖品物工學調(diào)整至華南工學院,植物纖維造紙工學并入天津大學,其余專業(yè)全部遷至成都。兩校合并后學校名稱仍為成都工學院。1955年8月27日舉行了隆重的合校典禮。合校后的成都工學院有機械、電機、土木、水利、化工五個系。
1956年暑假,瀘州分校全部搬到成都。1957年學校開始全面招收研究生?;瘜W工程張洪沅教授、土力學地基及基礎丘勤寶教授、皮革化學張銓教授、塑料工學徐僖教授招收了四年制研究生共5名。
1959年,化工系進一步調(diào)整為化機系、無機化工系和有機化工系。1961年6月,成都工學院進行專業(yè)調(diào)整,原有的化機系和無機化工系合并為基本化工系,有機化工系的基本有機合成專業(yè)也并入基本化工系。
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學校有13項成果獲獎,其中基本化工系有3項獲獎。
1978年10月27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成都工學院改為成都科學技術(shù)大學。隨即,學校開始進行系別調(diào)整,撤銷基本化工系,建立近代化學系和化學工程系。原有的化工系所屬普通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四個教研室劃歸近代化學系,其余教研室劃歸化學工程系。原高分子化工系的有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及物理學兩個教研室劃歸近代化學系領導。
1984年,成都科技大學再次進行院系調(diào)整,近代化學系更名為應用化學系。1986年化學工程系成立食品工程專業(yè)并在同年招收第一批學生。1986年12月,國家輕工業(yè)部與成都科技大學決定共同聯(lián)辦成都科技大學輕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的食品工程專業(yè)并入輕工學院。
截至1993年底,學校已有38個學科專業(yè)的碩士學位授權(quán)點,15個學科專業(yè)的博士學位授權(quán)點,29名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中,化工系就占了三位:化學工程石炎福、無機化工王建華和化工過程機械陳文梅。
1990年,國家編制《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成都科技大學牽頭承擔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的5個二級課題。其中,“6萬噸/年料漿法制磷銨國產(chǎn)化裝置”直接參與課題攻關的有150余人,學校有王建華、鐘本和、張允湘、陳文梅、羅澄源、張義方、劉振鐸、應建康等30人參加。
1993年年底,成都科技大學已有5個學院、22個系、49個科研所室、120個教研室和116個實驗室。此時的化學工程系仍以“系”的形式存在,但籌建學院工作已于1993年啟動。
1994年4月,經(jīng)國家教委和四川省批準,四川大學和成都科技大學正式合并,命名為四川聯(lián)合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化學工程系和化機系合并成為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化學工程系、化機系、應用化學系和粉體所四個實體單位。
1998年四川聯(lián)合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beat365這一名稱也最終確立。2000年,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yī)科大學合并,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四川大學在工程技術(shù)領域的材料、化工、水電、機械、輕紡等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1952年至今,beat365在一次次的改革與調(diào)整中前進,一步步地發(fā)展壯大,一代又一代的化工人在薪火相傳中必將迸發(fā)出耀眼的光芒,探求屬于自己的化工之路。